哈尼雅《只有喜欢是不够的》 

到现在为止,我始终没有办法对一项事物保持长久的喜欢。
所以,如果说一开始看SD流花和花受同人是因为喜欢樱木花道和流花之间的感觉的话,那么使我坚持看了半年多的原因则有两个,其一是期望在其中寻求某种感动——而更重要的一点,我是来看小说,来看好小说的。

说起小说这个词语,可能会觉得有些突兀。在同人的世界里,大家似乎都以“文”这样轻松含糊的字眼来称呼自己的创作,即使有时候用到“作品”,也是在评论中比较多见。这虽然可能是一种习惯,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种与传统文学作品,与传统纸媒体划分界限的意思的吧。

有时候我自己也持这样的论调,大家来这里,本来就是来玩的,因为对某样事物的共同喜爱。创作什么的,轻松看看就好,笑过,感动过就好,不用太较真。但是看得久了,特别是在自己也有一种创作的欲望的时候,我又感到迷惑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只有喜欢就够了吗?
不是的。所以会有对某部作品认真的推荐,严肃的讨论和作者真诚的反思。虽然这是在一个轻松的,朋友之间的范围下进行的,但是我已经看到,这不仅仅是因为喜欢了。
——就算是真的仅仅因为喜欢,在你决定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这份喜欢已经被赋于了新的涵义了吧。

所以,在心里,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些文大部分都是小说,而且其中的部分是很好的小说,比起另外一些自以为是作家的文字垃圾来,更是。^ ^ 更进一步地说,我也觉得SD同人的文字创作群体是整体水平在各类同人小说中最高的。(这话也只能在这里说说,呵呵~)虽然我现在都觉得自己说的话很无味了,不过我还是厚着脸皮要继续说下去(文科学生的悲哀),说说我心目中好的文字和故事,和写出它们的作者大人。

先声明一下哦:b我看同人的时间还不很长,接触到的作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因为内向,人比较笨笨的(笑),和大部分的作者都没有直接接触过,更不用说有什么私交~,所以只是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观感。

比较幸运地是,几乎是刚接触到流+花文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迷叶的文章。与其说她的文字感觉好,不如说她是个特别会拿捏小说技巧的人。可能她最有名的长篇是《我是白痴我怕谁》,但是她的另一篇《雨把道路阻碍了》更加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雨》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场景,一个封闭的舞台——仙道的家。这样一个设置好象更加靠近话剧一些,但是在传统话剧通过人物对话互动展现出戏剧冲突之外,它还运用了现代小说的形式,不停地转换视角:流川的视角——仙道的视角——福田的视角——晴子的视角(后两个比较隐蔽些)。另外,对于本篇的主人公,樱木的心理如何变化,却完全没有正面说明。(虽然迷叶大是个流命,但是这篇的主角的确是花花)正是因为采用了这么一个戏剧舞台的形式,使这篇文章立刻把读者和故事之间隔开了一道类似与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距离。本来这么一来不利于读者自我代入其中角色感同身受,但是因为迷叶大的心理描写细腻,加上文字功底好,所以,依然是感人的。

因为个人爱好的问题,相比话剧,我更爱它的延伸——电影。好的短篇小说,只要场景转换不要过于平实,有一点蒙太奇的感觉,场景描写画面感强一些,少一些对话,就很容易产生电影感。但是因为它短,所以不如说是短片或者MTV来得更恰当。而长篇要有电影的感觉则很不容易。但是Pierides大的作品,无论长短,都有着诗意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非常有岩井俊二的感觉。当初看到她的仙花《流沙》时,不能说是不惊艳的。天桥下两个人的避雨,清晨三人的早餐……一幕幕她用沙砾般美丽的文字营造出的场景,回想起来仿佛就是有这么一部影片,有这些细节一样。许多欧洲电影,不是用情节而是用细节来说故事的,好象印象派的画,近看是一些分散的点,虽然整体也能混成完整的图象,但更主要的是这些点自身的表现性。后来又去找了Pierides以前的流花作品来看,虽然岁她的文字描写喜欢到了忍不住想要模仿的地步,但是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失望——因为它们就像同一挂项链上的珍珠,每一颗都彼此相似。虽然个人风格对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总也存在被它缠绕的危险……直到最近刚刚读了她十二月系列的《细语呜咽的时间》。这篇一改她原先散文式的,时间顺流而下的中篇,虽然我看完了都没有能够回想起土屋淳在原著里到底长了张什么样子的脸(汗),但是完全沉浸在她的叙述中。而且她通过细节展露情感和回忆的方式更隐秘了,隐秘并不代表着不可理解,反而是更可回味的。

想起电影就忍不住要提到小宝大人……她似乎是非常喜欢电影的呢。本来没有要说小宝的打算,因为人人都爱人人都说嘛~但是要是跳过她的话,那对我来说又是一种该死的逃避行为。(怎么说得这么暧昧了……死)小宝的深度,她所要表达的东西有些是超出了同人的范围的,可能在我的年纪还要看好几遍才能够有所感悟,所以在这里只想说说关于她小说的结构和技巧方面我浅陋的看法。小宝的文章好,这点没有疑问,每次在读完她的小说后要把自己从情感的旋涡中抽出来都是个困难的过程——但是很久之后我总是要想,她的文章究竟是没有技巧还是太有技巧呢?是精心安排还是顺着内心的感觉没有控制地一路下来的呢?我个人觉得,是更偏向后者一些。这从她的长篇可能更明显一点,比如说《月夜下》和它的续《烈火状态》。这两篇文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说的,但是作为一个长篇,它的结构过于庞大缺乏系统性。首先说《烈火》是《月》的延续就有点勉强,两者之间的差别远大于联系,几乎连基调也是不同的。然后,到了烈火状态,感情的迸发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关与生存、死与爱的哲学辨证思考让文字段落更加单独地跳脱出来,好象是情节主轴产生了离心力一样,和故事本身的关系减弱了,却又加入了SF的构思,在这个坑戛然而止的地方,其实已经看出了失控的隐患。所以(汗……)我私心里似乎更加希望这个故事停在这里就好,不然,从头开始也是好的。

说了这样的话也许要被K了,但我其实真是非常非常喜欢宝大的小说的。就像我最为推崇的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说冗长无比,里面充满了大段大段对话,心理独白和不必要的重复描写,对于现代小说的发展来说简直是一种倒退,但是他的小说里有一股力量——爱的力量,让一切现代小说的结构技巧显得苍白失色。小宝的文章里,也是这种力量压倒一切。同样的还有MEIXISUN,她也属于用文字和感情的喷发打动我的那一种。不过她的感情像夏日里的最后一场烟火,绽放的时候灿烂无比,但是落下来就消失了,只留下淡淡的惆怅像烟一样涌过来。而小宝呢,则是在炉里烧得通红的,炽热的一块铁,然后炉火熄灭了很久以后,它的颜色暗淡下来,只有微微的火星和暗红——但是在这时候你还是不能去碰,你以为它凉了,可它依然是滚烫的,疼痛会一直钻入手心。

技巧方面让我震动的,却是地雷震和YAKIN的短篇。记得有句话这样给短篇下定义:短篇小说仅仅需要意境——如果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这个事件就要永远扣人心弦。相比之下,短篇小说能够有这样情节转折的并不是很多,因为大部分都在意境的渲染上做文章。地雷震的《仇》,一开始就只有铁男强暴花道这个事件,而且到最后也只有这一个事件是清晰的,其它的,都是从它某个支点上的延续。YAKIN的《青色童话》,在岩濑在仙流花洋四人面前说出半催眠的地方就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同时也是结束。这种不动声色的控制力最是高明可怕。(笑)

这个即不算评论也不算推荐的东西已经太长,早就应该打住了。这是偶在考试前夕泡了一早上电脑的成果,因为冲动。我安慰自己说,在这个年纪,说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所以就说了一大通,也许让人生厌……管它呢,反正我已经证明了自己对它们“不只是喜欢”就好了。

最后送一段话给所有写同人的大人们,关于为什么要写作,我自己看到的时候仿佛突然明白了些什么。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说的:“我并非是为了少数精选的读者而写作的,这种人对我毫无意义。我也并非为了那个谄媚的柏拉图式的群体,它被称为‘群众’。我并不相信这两种抽象的东西,它们只被煽动家们所喜欢。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们;我写作,是为了光阴的流逝使我安心。”

2004/1/12 Haniel

---THE END---

回帖树整理:
 树1:题目我赞成,但是不赞成文中的论点……【by Michelle→哈尼雅→Michelle】
 树2:正好在脑袋里再也装不下东西的时候...【by jadeite72】
 树3:看了楼上楼下的帖子后——【by 清之灵樱】
 

  top